跳至主要內容

斗門瀝岐新村歷奇記

瀝岐新村

斗門隱世鄉村探索之旅

記得小時候很怕在農曆新年時回媽媽的鄉下探親。除了討厭那幾小時的車程與暈車之苦,也覺得鄉下很落後,什麼都沒有。下午五點左右便吃晚飯,晚上無聊得發慌。最早期的時候,甚至連抽水馬桶也沒有,屋旁有個公廁,下面是個洞,大小二便直接落入池塘。每次有人如廁,便有一堆魚游過去「用餐」。晚上若要在屋內解決,就得用痰罐。聽媽媽說,我那時幾天都沒有大便,回到家才能解決。我自己倒忘了此事。

如今人到中年,在鬧市住久了,反而有點嚮往鄉村簡樸寧靜的生活。這次在斗門來個經濟實惠的深度旅遊假期,選擇了瀝岐新村的一家民宿。

隱世鄉村民宿

花了兩小時和兩元,巴士終於到達瀝岐新村附近的車站。剛抵達時看見典型的鄉村風景,有農田和青磚小屋。村子比較僻靜,人煙稀少,偶爾才見村民身影。

瀝岐新村
村的入口

瀝岐新村
空巷寂寂

到達觀瀝·鄰里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感覺房間比網上照片看起來稍舊一點,不過整體算乾淨整潔,沒有任何煙味。雖然有窗但因對正街面,途人經過時房內景況一覽無遺,所以基本上都會把窗簾拉上。

觀瀝·鄰里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
觀瀝·鄰里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

觀瀝·鄰里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


我住的那棟樓有兩層,樓上是天台。南方夏天空氣較好,加上這裡光害少,可以看到星星。但天台晚上沒有燈,而且蚊蟲多,所以沒有待太久。

觀瀝·鄰里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
天台景觀

觀瀝·鄰里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

觀瀝·鄰里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

觀瀝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
接待處入口

觀瀝·鄰里民宿(珠海斗門衘温泉店)

村裡沒有食肆或便利店。雖在國內點外賣很方便,但口味不及堂食,還需額外支付配送費。民宿接待處有售賣小食和生活用品,但種類不多。要購物基本都要到鎮上,步行需半小時,途中要經過一條縣道,白天陽光猛烈。

瀝岐新村

乘搭巴士的話,兩個站就到鎮上的街市。往鎮方向的巴士站沒有候車亭,只有一個站牌。若非在地圖上看到,加上有天經過時目睹巴士停靠,根本不知道那是個巴士站。烈日當空站在這裡等車實在難受,有時忍不住打車算了。

斗門瀝岐

夜歸驚魂

第一天到達時,已預見入夜後會很靜,便打算早點回去。可是時間預算不準,下車時天已全黑。下車點在縣道旁,左面是草叢,右面則有車輛呼嘯而過。街燈昏暗,本不算長的路段也令人感覺漫長。我開著手機燈前行,既能照亮路面,也方便迎面而來的司機看到我。(其實劃給行人的範圍也算充足,但就是感覺車輛很近。)因還未熟識回去的路,稍為繞了點路。途中經過有養狗的鄰居家,犬隻立即狂吠。狗吠聲在不同方向此起彼落,燈光昏暗,看不清狗在哪裡。想起以前在鄉村曾被狗追趕的經驗,知道來者不善,立刻拔腿就逃。要找回去的路不難,但要在昏暗的街道上避開惡犬,此刻連地圖與GPS也幫不上忙。只不過是晚上八時左右,一路上不見他人,不知哪裡會突然有惡狗撲出,心裡開始慌了。幸好不久就找到民宿,終於鬆一口氣。鄉村的狗可能較少接觸陌生人,一見有人進入牠們的「地盤」,勢必保衛家園。平時在澳門喜歡和狗玩的我,來到這條村見到狗便立刻保持距離,以便被追趕時有足夠時間逃走。有了第一晚的經驗,此後每天,無論多想再逛一會,也務必要在天黑前回到民宿。

瀝岐新村

瀝岐新村

臨走前一天,看見有位村民路過,我忍不住和她談起此事。她告訴我,只有其中一戶人家的狗特別兇,但牠們在樓上,出不來。那戶人家住在整修得頗不錯的休憩區旁。我心想,為了這兩隻惡狗而不能好好看看這條村,實在有點浪費,於是又去瞧瞧。樓上兩頭狗照例狂吠,怎知街中又突然冒出一頭啡色的狗,朝我跑來,於是我又要立刻逃走了。這條村若真要打造成民宿區,除了要有食肆和便利店,鄰居也最好不要放養有攻擊性的狗。

瀝岐新村

田園風光

民居周圍是農田和山,加上已是五月,空氣清新。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村裡間中傳來燒柴的味道,記憶中在姨媽住的村子裡也會聞到這種味道。姨媽屋子有兩層,大門旁邊有一口井,其餘的記憶都很模糊,大約只記得大門、房間和座椅的位置,不過每逢閱讀近代中國文學,尤其是在描述鄉村生活時,那間屋的影像便會在我腦海中浮現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如今回想,農村生活其實並不容易。雖然現在已比過去進步不少,但仍有不便的地方。近年我想像中的農村是寧靜、簡樸,被大自然環抱——這固然屬實,但住在這條比較原始的村落,要購物或晚上想出去逛逛,都需乘車外出。許多內地居民或備私家車,然而作為非自駕遊的旅客,仍感相當不便。現時在內地打車算方便,而且價格比澳門便宜,但動輒坐的士實在不太划算;若改坐巴士,候車時間較長,白天還要受日曬之苦

當你身處美好的大自然,但四周荒涼得幾乎杳無人煙,反而難以放鬆。所以我最終都沒有往山和農莊的方向遊覽。年紀越大,越體會到中庸之道。人頭洶湧固然令人煩躁,杳無人煙亦令人不安。不過,這條村也不是整天都這麼寂靜偶爾黃昏回去,會見三兩居民聚在屋前閒聊。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瀝岐新村的古建築群

雖然村子如今看起來簡樸,但原來曾有風光歲月。村口豎立的介紹牌刻著:

據說一百多年前有位地主來到此地,看見這裡竹樹繁茂、青山層疊,風景如畫,便在此地蓋起了一棟棟青磚房,隨後吸引了其他人來到這裡蓋房、 居住,慢慢房屋由少變多,形成了現在的青磚建築群。一棟棟青磚房在歲月的流逝中慢慢地陳舊,風蝕了的雕刻,斑駁了的牆壁,褪色了的青磚,凝聚了遙遠的時光,凝結了久遠的故事,凝合了人生的滄桑,就像飽經滄桑的老人們在向人訴說流傳多年的故事。

村內夾雜著傳統嶺南風格建築與近年新建的房屋,新舊交融,但整體仍很有農村味。

斗門瀝岐新村

瀝岐新村
共產黨員戶

瀝岐新村


村裡有間保存完好的嶺南式房屋,壁畫工藝精緻,顏色鮮明,儼然是瀝岐新村昔日繁榮的見證。

瀝岐新村

瀝岐新村

另一間造工考究的房屋命運卻截然不同。屋子日久失修,人去樓空,取而代之是過度生長的樹根。殘破的外牆和褪色的壁畫,留下曾經風光過的痕跡,令人唏噓。

瀝岐新村


這條村基本上完全沒有商業化。有幾間舊屋外標示著將改建成民宿,但宣傳海報都已褪色,工程尚未開始。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相信轉型之路並不易行。鄰近的下洲村雖翻新得亮麗,也有許多文創小店,但到訪當日(非假日)所見,生意著實冷清。這或許正是瀝岐新村那些規劃中的民宿遲未動工之因。儘管如此,村內仍見零星改善痕跡,公共休憩區綠化頗見心思,修葺得宜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斗門瀝岐新村


農村生活

民宿附近住了一位老婆婆,屋前總有幾隻貓。有天經過和她閒聊了幾句。她原本不是斗門人,難怪她的廣東話我只聽懂一半。她告訴我她有幾個孩子,女兒長得很漂亮。一邊和她説話,一邊有蒼蠅飛來飛去,落在她和貓的身上。貓的體型大都偏瘦,似乎吃不飽,聽說有些並非她飼養的。

身型苗條卻擁有銳利的眼神

每當和當地人提起我住在這條村時,他們都略顯驚訝,覺得這地方太偏僻。回想當年姨媽家旁尚且有間小賣店,這次參觀的其他村落也總有些便利店、食肆,這條瀝岐新村真的是什麼都沒有。第一晚回去時,有位住在旁邊瀝岐村的村民和我同一個站下車。她見我獨自一人又是去瀝岐,便叫我與她同行。但她前往的方向與我不同,不停說我走錯了路。後來發現她住的是舊瀝岐村,和我住的新瀝岐村不同路。她便告訴我他們那邊也有民宿,叫我過去住,說我去的那條村沒那麼好。我心想行李都已放在民宿,怎可能兩手空空過去?她還是不停游說我同行。那時天已全黑,實在無心在荒野久留,匆匆應對後便趕緊回去了。

這次經驗令我想起多年前在布達佩斯旅遊的經歷。當時的酒店也在郊區,價格便宜,評價不錯。巴士站不算很近,但也在可接受的步行範圍內。怎知晚上回去才知麻煩——路上幾乎沒有街燈,要用手機燈照著路回去。白天走這條路時,看到路牌指向慕尼黑的方向,感覺這地方就像荒山野嶺。有次較晚回去,我趕在最後一點夕陽完全消失前一路跑回酒店,免得又要摸黑。選錯住宿地點確實麻煩,但我就是很懶收拾行李的人,若非太大問題,基本上都不想搬來搬去。

人在野的回憶

指向慕尼黑的路牌

回歸正題,不得不稱讚一下瀝岐新村,即使地方這麼偏僻,路上還是有街燈。

斗門瀝岐新村
沿途佈滿街燈

因燈光比較昏暗,我還是每晚乖乖在天黑前回去。雖然不便,但也有好處,就是比我平時早了一小時睡覺,農村的節奏似乎對健康較好。除了頭兩晚,我都是拿外賣回去吃。當然沒那麼好吃,但也因為早歸,平時旅行甚少看電視的我,在民宿竟看了三部電影,三部都不錯。其中最令我驚喜的是《葉問》。雖然聽聞過這部電影獲獎不少,電視也有播放,但因對武打片不太感興趣,一直沒看。那晚回去開著電視,一邊吃外賣,一邊隨意看看,被佈置精美的場景吸引住了。那些建築風格與我剛參觀過的斗門舊街相似,此刻看來特別有感觸。每個鏡頭都如畫一般,無論場景、燈光、構圖、演員和服裝都恰到好處,劇情亦很緊湊。想不到這會成為我這次斗門之行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劇中提到佛山淪陷,當年我外婆就住在佛山。她住的村得罪了日軍,她逃到附近另一條村,怎知被認出來,捱了一記耳光。當年日軍如此殘暴,幸好外婆最終平安無事。

後記

回到家,覺得自己住的地方也很不錯。樓下就是超市,多走幾分鐘就有不同食肆,晚上購物或吃飯都很方便。家對面就是一座山,要在大自然中散步也很容易,可說是靜中帶旺。既無鬧市的紛擾,又有城市的便利,實在幸運。雖然對文人筆下所描繪的鄉村生活仍有點嚮往,但想到各種不便,還是覺得住在城市比較好。


好物推薦(含affiliate links):

野生蜂巢

配合這次農村主題,推薦這款淘寶農家野生蜂巢。作為常吃加工食品的城市人,對無添加農產品懷著嚮往和好奇。看見好評和賣家的鄭重承諾,便覺一試無妨。

拿回家後急不及待打開來看一股清香的味道撲鼻而來。我從最深色處挖一口品嚐——天啊,真是有層次感的味道橙色的花粉令清甜的蜂蜜添上清新花香。個人偏好老蜂巢,通常花粉比較多及容易咀嚼,但質量需碰運氣。新採摘的比較香,有時或會買到花粉較少的批次。賣家認真老實,因我是老顧客,會主動告訴我現貨品質。

嚐試需要點冒險精神,筆者已身先士卒並多次回購。家中除媽媽外,暫無人敢試。

野生蜂巢
(按圖購買)

防蚊防曬涼爽燈籠褲

近期廣東基孔肯雅熱肆虐,出遊必需做好防蚊措施。這款泰國燈籠褲不但防蚊防曬,且輕薄透氣,質料清涼易洗,收納輕巧不佔空間,已成筆者夏日旅行首選。夜晚當睡褲,翌日可直接外穿。這家款式很多,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吧。

(按圖購買)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2025深圳快閃遊 — 南頭古城

南頭古城(南門) 這次在深圳有一整天的時間遊玩,原本想一天去 三 個地方,怎知在南頭古城竟逗留了大半天,不過因為本人一向都花很多時間看展覽,所以正常人可能半天就夠了。 我當日從天主教深圳聖保祿堂附近的位置進入古城,所以順道參觀了教堂。因為教堂正在準備宗教活動,所以只能在外面拍攝。 天主教深圳聖保祿堂 聽工作人員說這裡曾是孤兒院,綠色部分是後來加建的。 沿著南頭城街,上過斜坡,經過一所學校,便進入了南頭古城。 似乎不是正式入口 超級黑膠工廠 從這個入口進去,只見有幾間文青風的小店,一點古舊的踪跡都沒有。看見一間裝潢不錯的黑膠唱片店,便入去看看,唱片正在跳碟中,過了許久才有人換,實在有點煞風景,難以說服人購買,不過應該是個別情況吧。 超級黑膠工廠 店內有貓咪大搖大擺的休憩,聽說原來是野貓,店員提示大家不要亂摸。 神情有點惡 這隻比較雪白,還看見有飼料,不知是否也是野貓。 高貴的氣質 竹亭 再走前一點,看見一個很有特色的竹亭,原來是由越南建築師 武重義 (Vo Trong Nghia )設計的,怪不得這麼有東南亞色彩。竹亭建築線條優美,很值得一看,難得沒有大班人在這裡打卡,只見有市民在休憩,空氣中瀰漫著休閒的感覺。 竹亭設計線條優美 休憩好地方 此時可能已進入中山公園的範圍了,但不見有明顯標示,往前行一會,看見有北城牆遺址,看不出有甚麼特別,不說明的話還以為是普通石頭。 前方看上去好像沒甚麼特別,也看不到別人旅遊照片中的城門,所以便轉往東門再看。這個比之前的入口像樣一點,但後來發現原來平時看到的是南門。 一進去看見很多文青風的小店,風格感覺有點像珠海的北山大院。 看見立刻邁過去拿個好意頭 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這家賣甲馬產品的小店,產品揉合了傳統雲南大理的白族文化與現代設計,雖看簡介說甲馬比較著重實用性,畫風線條比較粗獷簡單,但看上去很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各種吉祥的意思,無論送禮自用都不錯。 傳統甲馬 失眠人士最大的心願 古城裡有不少嶺南建築,近來國內一片復古風,把現代的設計與舊建築融合,不但沒有違和感,還很有格調。 洗手間外有傳統的蚝殼牆 信國公文氏祠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由其弟文璧後人所建,祠中有文天祥作的詩,記得在中學讀過,但只對最後三句有印象。原來作詩的地點是現在澳門東岸的「伶仃洋」。本人的中史非常差,基本上過了測驗考試便忘得一乾二淨,因為當年對中史實在沒太大的興趣。...

建築奇觀:珠海金灣市民藝術中心

早前讀過有關珠海新地標金灣市民藝術中心的報導,喜歡欣賞建築的我,昨天終於有機會一睹其風采。這座被譽為「 2023 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建築」之一的藝術中心,由全球知名的 Zaha Hadid Architects 操刀,中心坐落於金灣區航空新城,剛在去年 11 月中開幕,是一座集表演藝術中心、科學中心和藝術博物館三大場館於一體的文化設施。 根據 ZHA ,屋頂結構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南方候鳥飛行時的V字形。 中心設計相當環保,景觀設計和周邊湖泊貫徹了珠海的 「海綿城市」計劃,該計劃旨在利用水生動植物過濾污染物,並對城市至少 70% 的雨水進行再利用。 灌溉系統中的感測器可根據濕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來調節用水量。此外,建築採用了雙層隔熱玻璃以提高隔熱性能,屋頂天蓬則採用有孔鋁板遮陽,面板上的孔大小不一,以迎合各個內部空間對陽光的不同需求。  最佳的拍攝角度應該就是從高空拍攝屋頂,可惜本人暫時還沒有航拍機。不但沒有航拍機,匆匆出門時連相機也忘了帶😅,大家現在看到的都是手機貨,有機會重遊的話或許再更新一下圖片吧。 中心旁邊就是華發商都,個人認為還是香洲區那間比較漂亮,不過如果過來參觀金灣藝術中心的話,有個大型的購物中心在旁邊也是挺方便的。 晚飯後準備走的時候,才發現有音樂噴泉表演,這個小小的驚喜為這個 day trip 劃上完美的句號。 如果我是珠海人的話,一定會為這個新地標感到自豪,作為隔鄰的澳門人,也慶幸週邊城市有愈來愈多值得去的地方。繼日月貝後,珠海從此又多了一個耀眼的現代建築了。 ——————————————————— 旅遊小筆記:窮遊黨花兩元乘巴士過去就行了(在拱北關口附近的總站上車,乘搭K5或K8,然後轉乘540或541),需時個半小時左右;想節省時間的可以乘坐的士,約40分鐘左右可以到達。

廣州之旅 (3) — 沙面島:在廣州體驗歐洲風情

沙面島位於廣州市荔灣區, 擁有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歐洲 風格 建築, 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區。沙面早在宋朝已是廣州重要商埠,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淪為英國和法國的租界,雖然這段歷史對中國來說不太風光,但卻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西式建築。 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及四十多家洋行在也曾在此經營。 島上歐陸風情建築林立,綠樹成蔭,當中有過百棵樹的樹齡在一百年以上,漫步在寧靜優雅的街道當中,令人感到十分悠閒舒適。 多年前當我還在唸書時,一位來訪澳大的教授想前往廣州旅遊一天,需要翻譯員協助,聽聞這位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的語言學著作,而且我又可以趁機會賺些零錢,便二話不說答應了。因時間所限,他的行程主要是參觀沙面。雖然只和他相處了大半天,但他的話令我獲益良多,這次沙面之旅令當年的回憶又再湧現。當年我正準備第一次去歐洲旅行,很喜歡外國文化,在言語間他看出我對中國文化不太感興趣。他沒有直接說甚麼,只是說他年輕時也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充滿好奇,但如今老了,發現自己骨子裡還是個美國人,有著各種典型的美國人喜好。雖然我沒有因他的話立刻改變,但這番話一直留在我心裡,日後我漸漸發現中國文化也是很有意思的,各種文化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現在人到中年,發現自己還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人,會吃中菜、看中醫、在晴天時打傘。很慶幸當年去葡萄牙有再找他,見面時他說很久沒見我,以為我可能不會去找他了,沒想到他還會想起我。可惜的是,退休後沒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一切安好。 當年第一次來到沙面島,因為行程匆忙,沒能好好欣賞這裡的景色。 這次終於有機會慢慢遊覽這座小島。 沙面島面積不算大,不過因為花了頗多時間拍照,我從早上一直逛到下午五點半左右。  我從酒店經由上下九步行街一路徒步前往,過了天橋、跨過一條河流後,便進入了沙面島。 這個有朝氣的鵝蛋黃是我最喜歡的顏色 島上種滿了整齊的樹 特色建築 教堂 沙面島上有兩座教堂,一座是 仿 哥德式 風格,一座是 仿古 羅馬式風格,是沙面島的標誌性建築。 - 露德聖母堂 露德聖母堂(法語:Chapelle Notre-Dame de Lourdes) 位於沙面大街14號, 建成於1890年,當時位處法租界內, 原 為法國領事館的教徒而設, 是一座仿哥德式的小型天主教堂。  這座教堂 外型比較簡單,喜歡看教堂的我感覺沒有太大的驚喜,但路過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