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門舊街的驚艷之旅
上回談到在斗門瀝岐新村的住宿體驗,而這次旅行的重頭戲,就是參觀斗門舊街和金台寺。在這篇就先分享一下斗門舊街的實拍照片吧。
斗門舊街也稱作斗門清朝古街,位於斗門鎮中心,為嶺南最早的洋人生活與經商地之一。這條500多米長的街道由加拿大牧師兼建築工程師嘉理慰等人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規劃設計,兩旁店鋪林立,商住皆宜,建築風格揉合了歐美、南洋與中國傳統嶺南的精髓。
斗門舊街曾是珠三角南岸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如今仍保留着當年的繁華痕跡,處處透着舊時代的韻味。2021年被列為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建築看起來亮麗,原來曾在2022年完成了第一期修繕工程。
斗門舊街傳統騎樓
騎樓的設計最早可追溯至英國人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外廊建築,設計針對熱帶氣候,利於遮陽避雨。後來在南洋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廣泛應用,許多華僑回流後,將這種實用設計帶回中國南方,形成今日所見的騎樓街景。建築形成半開放式的走廊空間,既提供遮蔽,也促進街道的互動與商業活動。騎樓設計反映了南方建築對氣候的智慧應對,也體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築美學。
筆者先後看過廣州、斗門和梧州的騎樓,結論就是:不要太早去看斗門舊街的騎樓。因為一旦看過,其他騎樓感覺就相對普通了。廣州和梧州雖然也有美麗的騎樓,但真正令我驚豔的,目前只有斗門舊街的騎樓。不過,如果大家沒有打算看遍天下間的騎樓,那麼當然首選最美的吧。(筆者住在澳門,其實新馬路的騎樓也很漂亮,在我看過的騎樓當中,個人認為僅次於斗門舊街騎樓。)
舊街曾有布匹店、百貨店、中藥店、米舖和錢莊等不同店舖,現在所見大多是餐飲店和旅遊紀念品店,主要顧客是遊客。很多店舖雖已轉型,仍保留原有招牌,自己另外加上新招牌。如果你看到外面標示為中藥店或布匹店,賣的卻是地道小食,不要感到奇怪。
![]() |
美華章商行舊址 |
這間勝蘭號背後原來有段特別的歷史。據說在1928年,斗門舊街曾發生一場大火,磚木房屋如火燒連環船般焚毀,舊街東側的房屋幾乎全線遭破壞,唯獨這間勝蘭號倖免於難,就像澳門大三巴牌坊般奇蹟避過一劫。
![]() |
放學時間有不少學生經過 |
![]() |
這家蛋捲店前身是葯店 |
![]() |
週末人流顯著增加 |
![]() |
週一上午街上行人寥寥可數 |
![]() |
理髮店 |
接近街尾有幾間特別精巧的房屋。雖因巷道較窄、陽光不足難以拍出好照片,但絕對值得一看。
![]() |
裝飾工藝非凡 |
![]() |
美輪美奐的天花板 |
除了傳統騎樓外,舊街及周邊也有其他類型的特色建築和老房子。
斗門美食
鍋邊糍是斗門著名美食,傳統做法是有蝦的,但老闆娘得知我對蝦過敏,特意做了無蝦版本,挺好吃的。臨走前我回來再吃一碗,老闆娘還讓我寄放行李,使我能在離開斗門前,再次好好逛逛這條令我驚艷的舊街。斗門糍水也是地道美食,類似米線但口感更煙韌。鍋邊糍與糍水二選一的話,首推較有特色的鍋邊糍。
買了一包蛋捲,好吃但沒什麼特別,和澳門吃到的差不多。
比擂茶更引人好奇的是老闆娘的身世。斗門南門村和大赤坎一帶聚居著不少宋朝皇室後裔的趙姓族人,據族譜記載,他們多為宋魏王趙廷美(宋太祖趙匡胤與宋太宗趙光義的四弟)的後代。
老闆娘告訴我,如今約有一萬名宋朝皇室後裔居住在南門村。據說當年部分族人遷往大赤坎,以便『分散風險』。當我問她身為皇室後裔有什麼感受時,她說其實沒什麼特別感覺。文革時期他們連族譜都不敢張揚,直到近年才重新認祖歸宗。不過她回想起來,村裡趙氏族人的膚色似乎比周邊居民更白皙些。
另一家豆腐花店的宣傳頗為吸睛。
![]() |
小店長 |
![]() |
神情流露皇室氣場 |
在舊街的外圍有些農田,和命運相對坎坷的小動物。
住宿
上次提到的民宿地點偏僻,不太向非自駕遊的朋友推薦。斗門舊街上有家名為裏苑·南昌盛的民宿,地點方便得多,裝修看起來頗具復古風,令人聯想起澳門的新中央酒店。(當然新中央酒店檔次更高,歷史也更傳奇。)
![]() |
裏苑·南昌盛騎樓民宿 |
馬景濤和陳秀雯在拍《再見豔陽天》時曾到過這裡拍照。
總結
斗門舊街是筆者非常推薦的一個景點。下篇聚焦舊街店舖的特色展品,對電影海報和收藏品有興趣的話,就不要錯過了。
筆者旅遊必備產品(含affiliate links ):
旅遊旺季搶不到高鐵座票?孩子玩到腿痠鬧脾氣?這張輕巧摺椅就能派上用場。重量只是300克左右,比手機略重一點,不佔空間。
![]() |
(點擊購買) |
![]() |
(點擊購買) |
很多人旅遊時都會用手機拍照,有了這款手機掛繩夾片,連接繩後掛在頸上,手機就不怕掉,特別在行山時,就安心多了。之前買的超纖維夾片用了幾星期便開始損壞,因此推薦這款相對耐用的金屬夾片。
* 產品不包含掛繩
![]() |
(點擊購買) |
參考資料
- 《自在斗門:珠海斗門旅遊畫冊》
- 〈斗门区: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第三次“新生”〉,《珠海特区报》2022年07月21日。(作者:张帆)
- 〈斗門民國舊街一瞥〉,《華僑報》第三張 第三版,2023年4月15日。(作者:珠珠)
- Wikipedia
- 百度百科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