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澳之旅張家界五天遊 (上)

自疫情以來一直沒有離開過澳門,即使鄰近的拱北也沒有去過。早陣子見大陸疫情受控*,亦多了不少大陸遊客過來澳門,便趁機會與家人參加澳X旅旅行圑到張家界來個短線旅行。(*註:可惜旅程途中又開始見到廣州有本土個案,在執筆時疫情更有升温跡象,看來短期內都不敢再去旅行了。)以下是五日的行程,供大家參考。

----------------------------------------------------

第一天 (5月15日)

7:00am於拱北關口玻璃門集合,乘坐動車到廣州南(7:58am-9:09  am),之後再轉撘高鐵到長沙南(10:20am-12:57pm)。高鐵有熱水供應,可以用來泡杯麵。怕噪音的朋友,建議帶耳塞。坐在我旁邊的兩位女士,也不知哪裡來的精力,在整整3個小時裡仿如機關槍般不停持續大聲說話,帶上耳塞也令人煩燥不已。高鐵中途出了些小故障,列車和電也停了,還好不久就修復好。

趁高鐵停的時候拍了幾張照片,景色也不錯吧。


旅程簡介說旅遊巴是VIP型,上到旅遊巴,發現所言不虛,座位比我以往坐的旅遊巴舒適寬闊,對於這個要長時間坐車的旅程來說是一大優點。

去的時候是5月中,到達那天氣温高達37度。第一個景點是植物園,聽說4月時有櫻花開,但我們去的時候已經看不到了。坦白說這個景點無甚麼特別,感覺上類似松山,作為一個晨運或休憇的地方是不錯的,作為景點就有些無聊,因為實在太熱,又拿著頗多東西,所以也沒心情拍照。不過第一天坐車坐這麼久,活動一下幫助血液循環也是好事。大陸現在規定連續行車4小時的話,司機需休息20分鐘。這不論對司機或乘客也是好事,司機得以稍作休息,減少意外發生,大家亦可下車伸展一下雙腿。

坐車坐到六時許,便停下來吃晚飯了。這晚飯餸一般,因為沒有期望,所以也沒有失望。吃得比較匆忙,而且也不太夠飽。晚上到酒店要吃杯麵。



晚飯後不久就傾盆大雨。聽導遊說之前一晚還落冰雹。上網查到在這地區五月是強對流天氣的高峰期,天氣比較不穩定,相信在中學唸地理科應有提及吧,不過甚麼也不記得了,正所謂讀萬年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自經歷過才會印象深刻。

晚上入住戴斯國際酒店,到酒店時已差不多晚上9時,這天基本上都主要是乘撘交通工具,頗為疲勞。酒店房間設備還算不錯,沒有煙味。另外,酒店旁及對面也有便利店,方便買些零食及水。雖然這天早上很早起床,可惜本人每次旅行時,基本上第一晚都睡得不好,這欠也沒例外。



----------------------------------------------------

第二天 (5月16日)

雖然看到網上有不少人説早餐不錯,不過實在不怎麼好吃。餐廳有米線,需排隊拿取,因時間緊迫,沒有嘗試過,說不定好吃吧。

第二天早上8時出發,去參觀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這是大家在旅遊照片中經常看到的"阿凡達山"之所在地,也是本次旅程中的重頭戲。這日行程相當緊湊,原本第三天才去的十里畫廊和金鞭溪也都提早在這天參觀。

張家界因為阿凡達這套電影而變得大受歡迎,導遊説導演起初還以為這裡是黃山。但經上網搜尋後(https://news.tvbs.com.tw/world/79796),發現設計團隊其實參考了桂林、黃山和張家界三個地方,我想這個導演應該不會笨到自己去了哪裡也不知道吧。導遊說現實裡的張家界和電影的情節也有相似的地方,山上居民也是被迫遷離。因電影的緣故,張家界的“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於2010年改名為阿凡達哈利路亞山 ,這很明顯是一個商業決定,好不好見仁見智。另外有趣的是,這些山幾億年前時是處於海底的,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

大家都是慕著阿凡達山之名而來張家界,可惜天公不造美,是日天氣相當差,因天氣預報失準,我只有雨傘、一件稍微防水的風褸及膠鞋,沒帶雨衣。雨一直下,有時雨勢還頗大,拿著相機和鏡頭的我尤為狼狽,非常掃興。而且很大霧,去到很多地方甚麼都看不到。領隊說十次到張家界八次都會下雨,只是沒有下得這麼厲害。有時山下不落雨的話,山上也可以很大霧,所以要看到好風景真的要碰運氣。景點有鞋套及雨衣賣,後悔沒買。如果下雨的話還是穿雨衣較好,因為景區頗為人多擠迫,即使沒被雨淋濕,也可能被周圍的人弄濕。另外,坐車時也要留意座位有沒有濕,不然坐得一屁股都濕了。前一天一到達長沙時氣溫高達37度,但這天温度卻下降了很多,到達山上更冷得像澳門的冬天,雖然行李有件羽絨,但以為不會太冷便沒拿出來,只是帶了件稍厚的外套和很薄的風褸。有些圑友穿了雨衣,也有些保暖作用吧。

第一站是十里畫廊,乘著小火車徐徐而上,車上有普通話講解。





我們有些少自由時間參觀,但其實感覺不太充足。因為雨勢有時頗大,帶去的相機都不敢用,這天大部分時間都是用手機拍攝。

之後便是乘坐纜車,玻璃頗矇,可透過有限的窗縫拍攝,當然構圖就沒這麼好。坐纜車時天氣還可以。愈升愈高,本人心情都有點緊張起來,趕緊按揉一下內關穴定驚。





這個圑有很多自費項目,報名時應看清楚作好心理準備,武陵源風景區的及其他景區各項交通公具連同魅力湘西的表演,加起來每人需再付620元,60歲以上只需付550元,付款後免費送一餐午餐。因為景區地方很大,不乘坐交通公具的話根本無法跟得上其他圑友,這其實是必要付的費用。導遊說疫情前圑費原價3999,現在已是很便宜了。雖然確實不貴,但還是一早包含在圑費內較為妥當。另外,聽說張家界很多項目需要預約,如果想自由行的話就要留意了。

上到山上又是模糊一片

午餐一般吧,比之前一晚稍為好一些,因為吃得比較怱忙,也沒有全部拍下來。


吃飽飯又繼續上路,霧依然很大。




離遠看到天下第一橋,可惜角度不太好。

天下第一橋


肉眼看的時候根本就是白茫茫一片

澳之旅張家界


不久,雨愈下愈大,非常狼狽,加上場內人也不少,很難跟上導遊的步伐,都不太清楚自己看的是甚麼。



接著便乘袁家界的百龍天梯。


如果站不到靠玻璃窗的位置,除非長得特別高,否則其實根本甚麼都看不到,坐一程費用也不便宜,看不到的話實在不值。本人能夠站到玻璃窗旁邊,還真是幸運。(想看片段的話可以到我的YouTube Channel。)


從山下回望山上

被認為破壞環境、頗具爭議的天梯。


接近金鞭溪的入口


金鞭溪


聲勢頗厲害的

澳之旅張家界




接著離開金鞭溪,準備去吃晚飯。


武凌源的東門

這天早餐不算好,中午飯一般,晚飯更是差得離譜,最經典的是那碟雞頭雞頸,但經常看見賣鴨頭鴨脖的店,可能他們認為是美食吧。因為不好吃,沒怎麼拍照。

看上去還好,但其實沒有甚麼味道。

晚上入住京武鉑爾曼酒店,酒店很不錯,只是客房樓層規劃比較奇怪,有如迷宮一般,指示不太充足,要小心認清方向。父母的房間有強烈煙味,需要換房。我和姐姐的房間也有少許煙味,但關上冷氣、把窗打開後就沒問題了。



晚上去看一個叫“魅力湘西”的表演,導遊說好像水舞間一樣好看,剛開始還以為是普通歌舞表演,覺得他說得太誇張了吧,後來看過後也覺得非常不錯。雖然還不及水舞間,但也很值得一看。導遊說可以拍照拍片,現場很多人拍照也沒有人阻止,但節目開始前有廣播呼籲大家不要拍照。我們被安排到的座位非常正中,不太遠也不太近。現場廣播不時呼籲大家戴上口罩。

看完室內的表演後,室外繼續有表演。

這天的運動量也頗大的,大家都行了接近二萬步。加上之前一晚睡得不好,這天晚上看完表演也差不多十時了,其實也頗累的,不過看到精彩的表演還是很高興。(待續)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建築奇觀:珠海金灣市民藝術中心

早前讀過有關珠海新地標金灣市民藝術中心的報導,喜歡欣賞建築的我,昨天終於有機會一睹其風采。這座被譽為「 2023 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建築」之一的藝術中心,由全球知名的 Zaha Hadid Architects 操刀,中心坐落於金灣區航空新城,剛在去年 11 月中開幕,是一座集表演藝術中心、科學中心和藝術博物館三大場館於一體的文化設施。 根據 ZHA ,屋頂結構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南方候鳥飛行時的V字形。 中心設計相當環保,景觀設計和周邊湖泊貫徹了珠海的 「海綿城市」計劃,該計劃旨在利用水生動植物過濾污染物,並對城市至少 70% 的雨水進行再利用。 灌溉系統中的感測器可根據濕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來調節用水量。此外,建築採用了雙層隔熱玻璃以提高隔熱性能,屋頂天蓬則採用有孔鋁板遮陽,面板上的孔大小不一,以迎合各個內部空間對陽光的不同需求。  最佳的拍攝角度應該就是從高空拍攝屋頂,可惜本人暫時還沒有航拍機。不但沒有航拍機,匆匆出門時連相機也忘了帶😅,大家現在看到的都是手機貨,有機會重遊的話或許再更新一下圖片吧。 中心旁邊就是華發商都,個人認為還是香洲區那間比較漂亮,不過如果過來參觀金灣藝術中心的話,有個大型的購物中心在旁邊也是挺方便的。 晚飯後準備走的時候,才發現有音樂噴泉表演,這個小小的驚喜為這個 day trip 劃上完美的句號。 如果我是珠海人的話,一定會為這個新地標感到自豪,作為隔鄰的澳門人,也慶幸週邊城市有愈來愈多值得去的地方。繼日月貝後,珠海從此又多了一個耀眼的現代建築了。 ——————————————————— 旅遊小筆記:窮遊黨花兩元乘巴士過去就行了(在拱北關口附近的總站上車,乘搭K5或K8,然後轉乘540或541),需時個半小時左右;想節省時間的可以乘坐的士,約40分鐘左右可以到達。

廣州之旅 (3) — 沙面島:在廣州體驗歐洲風情

沙面島位於廣州市荔灣區, 擁有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歐洲 風格 建築, 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區。沙面早在宋朝已是廣州重要商埠,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淪為英國和法國的租界,雖然這段歷史對中國來說不太風光,但卻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西式建築。 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及四十多家洋行在也曾在此經營。 島上歐陸風情建築林立,綠樹成蔭,當中有過百棵樹的樹齡在一百年以上,漫步在寧靜優雅的街道當中,令人感到十分悠閒舒適。 多年前當我還在唸書時,一位來訪澳大的教授想前往廣州旅遊一天,需要翻譯員協助,聽聞這位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的語言學著作,而且我又可以趁機會賺些零錢,便二話不說答應了。因時間所限,他的行程主要是參觀沙面。雖然只和他相處了大半天,但他的話令我獲益良多,這次沙面之旅令當年的回憶又再湧現。當年我正準備第一次去歐洲旅行,很喜歡外國文化,在言語間他看出我對中國文化不太感興趣。他沒有直接說甚麼,只是說他年輕時也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充滿好奇,但如今老了,發現自己骨子裡還是個美國人,有著各種典型的美國人喜好。雖然我沒有因他的話立刻改變,但這番話一直留在我心裡,日後我漸漸發現中國文化也是很有意思的,各種文化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現在人到中年,發現自己還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人,會吃中菜、看中醫、在晴天時打傘。很慶幸當年去葡萄牙有再找他,見面時他說很久沒見我,以為我可能不會去找他了,沒想到他還會想起我。可惜的是,退休後沒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一切安好。 當年第一次來到沙面島,因為行程匆忙,沒能好好欣賞這裡的景色。 這次終於有機會慢慢遊覽這座小島。 沙面島面積不算大,不過因為花了頗多時間拍照,我從早上一直逛到下午五點半左右。  我從酒店經由上下九步行街一路徒步前往,過了天橋、跨過一條河流後,便進入了沙面島。 這個有朝氣的鵝蛋黃是我最喜歡的顏色 島上種滿了整齊的樹 特色建築 教堂 沙面島上有兩座教堂,一座是 仿 哥德式 風格,一座是 仿古 羅馬式風格,是沙面島的標誌性建築。 - 露德聖母堂 露德聖母堂(法語:Chapelle Notre-Dame de Lourdes) 位於沙面大街14號, 建成於1890年,當時位處法租界內, 原 為法國領事館的教徒而設, 是一座仿哥德式的小型天主教堂。  這座教堂 外型比較簡單,喜歡看教堂的我感覺沒有太大的驚喜,但路過也可以看看。...

廣州之旅 (2) — 石室聖心大教堂(石室)

這次廣州之旅重要參觀地點之一就是 石室聖心大教堂( 石室), 雖然在歐洲看過很多漂亮的教堂,但在中國我還沒有親身看過。澳門沒有這種歌德復興式教堂,而我很喜歡這種風格。因為 石室 比較近我住的酒店,所以去了幾次。 石室聖心大教堂位於越秀區一德路,建築始於1863年,於1888年完成。教堂採用歌德復興式風格,全部牆壁、柱子以及雙尖塔都是用花崗岩石砌成,因此又被當地人簡稱為「石室」。這種全由花崗岩建造的大教堂全球為數不多,在全世界僅有四座,石室不僅是中國,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石結構教堂,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不僅是重要的宗教場所,也是廣州著名的旅遊景點。 下午陽光灑在彩色玻璃上,投射出五彩斑斕的光。 建設過程 由於廣州沒有花崗石,全部石材均來自香港。這些石頭經過海運到廣州,再經人工加工和組裝。建造過程充滿挑戰,最初的兩位法國工程師因與中國人語言不通,加上工人欠缺相關經驗,建築進度緩慢。後來法國工程師又因健康問題提前離開,由石匠蔡孝接手,前後一共用了25年完成。 教堂的建造過程遇到重重困難,包括土地徵用、戰後民眾排斥洋人情緒高漲等問題,當時國人更認為教堂的尖塔會帶來厄運。在1869年,由於兩廣總督接到指示要禁止採石,教堂的工程被迫暫停,後又因中法戰爭(1884),民族排外情緒再次高漲,教堂遭洗劫。儘管經歷多重障礙,教堂最終在1888年竣工。 重要事件 石室聖心大教堂建成後,曾遭到多次破壞。 在抗日戰爭期間,廣州遭日軍空襲,教堂內的彩色玻璃損失過半,後來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炸毀鄰近的海珠橋時,亦導致教堂絕大部分玻璃被震壞。 新的彩色玻璃由一間菲律賓公司製造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堂被查封,且遭紅衛兵嚴重破壞,連抗戰後僅餘的部分拿破崙時期彩色玻璃也全被打碎,教堂內的許多宗教設施受到破壞,一度淪為垃圾處理場,直到文革結束後教堂才得到修復,重新開放。1996年,石室聖心大教堂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室聖心大教堂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也是廣州歷史的見證者。 (以上歷史參考資料:  Wikipedia 及 當代中國 ) 在我到訪的其中一天,清場的時候, 工作人員見我們有幾個厚臉皮賴著不走的,就索性把門關上,我出去時他笑說以為我不想走呢。 教堂兩側有漂亮的騎樓 教堂與兩邊的騎樓挺合襯的 很可惜在早上到訪的時候光線照不到正面,晚上想再來拍攝, 到了後才發現教堂完全沒有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