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廣州之旅 (1) — 越秀區 (酒店及飲食篇)

以往除了幾次探親外,甚少會到廣州。對上一次已是十多年前,那時有點不太愉快的事要辦,沒有去甚麼旅遊景點,當時對廣州的感覺依然很差,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馬路和車內的空氣都很混濁,無論把車窗打開或關上都感到呼吸困難,多年來一直認為沒有必要的話,不會去廣州。

後來隨著國家發展,聽到廣州先進了很多,眼見鄰近澳門的珠海也改變了不少,加上有天看到石室的圖片,驚訝自己竟然不知道廣州有這樣漂亮的教堂,說來實在慚愧。唯一令我對前往大陸旅遊卻步的是支付系統,現在大陸幾乎都不用現金,而我卻遲遲未研究怎麼申請,拿出皺巴巴的人民幣既怕被人取笑,更怕人家沒錢找。隨著疫情過去,旅遊的機會又來了,終於立定決心解決這個問題。當成功申請了電子支付的一刻,感覺終於可以暢通無阻了!

疫情後第一次單獨自由行,雖然是短途旅行,但已令我感到相當興奮。不久前與爸媽跟圑到清遠也玩得很開心,不過solo trip感覺還是特別自由和刺激。

第一天到達廣州,真的覺得非常新鮮,雖然還是在廣東地區,但是對久沒旅行的我,已足夠令我相當興奮,走在街上時嘴角一路藏不住微笑。我一直比較喜歡一些老舊的傳統建築,我選擇的越秀區正好有很多這種類型的建築,在澳門這種建築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到步首先往柏曼酒店放下行李,酒店位於廣州越秀區海珠中路,距離地鐵站不算近也不算遠,感覺這區景觀和越南胡志明市有點相似到了酒店,接待員基本上都不會廣東話,可能因為接待的旅客很多都是從其他省份來吧,況且大部分內地人都可以說普通話了。不過街上說廣東話的人比我想像中多,而且和澳門的口音沒甚麼區別,感覺比鄰近的珠海還要親切。不過我也是要加緊學習一下普通話了。

辦好手續便到房間安頓一下,房間偏小,感覺有點壓抑。沒有地方掛衣服,也沒有太多地方可以放東西。浴室也頗迷你,毛巾要掛在廁所對上,淋浴的地方就在廁所旁邊不過設施感覺還算新,有電視(雖然基本上沒有看)每天也有一瓶礦泉水,花灑的出水和水溫都很穩定。習慣窮遊的我,再簡陋的青年旅舍我也住過,要求實在不高(雖然現在儘量都要有個浴室),這間房雖小但設施還算齊全,唯一最不滿意的是有煙味,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死罪。他們標榜全酒店禁煙,但一進房間就能聞到煙味,連升降機間中也有煙味。房間有個窗戶,但外面的空氣也不是很新鮮,間中也有煙味飄入來。不過這是內地酒店常見的問題,在更高級的酒店的非吸煙樓層也可能有煙味,撇除這個問題,房間還算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酒店附近有幾家小型超市及很多食肆,非常方便。

154cm的身高,頭頂墊個枕頭,雙腳已經剛好到達床尾。

浴室頗迷你但新淨

洗髮水和沐浴露質量都還可以,要求不高的話可以不用另外購買。


酒店附近其實沒有甚麼著名景點,喜歡到旅遊熱點打卡的人或許不會太喜歡這區,喜歡繁華鬧市的可能更會覺得這區有點落後,但喜歡傳統建築及文化的我卻挺喜歡這裡。


酒店附近的景觀

被評定為歷史建築的民居

紅色燈籠帶有濃濃的中國風

有點令我想起胡志明市

老廣州的味道

酒店附近有間有點特色的房子,是廣州市滿族歷史文化研究會免費開放參觀,裡面不算很特別但對滿族歷史有興趣的話參觀一下也無妨。

廣州市滿族歷史文化研究會
廣州市滿族歷史文化研究會

這區一大優點是食物普遍便宜又好吃,「食在廣州」並不是浪得虛名的。以下是部分本人嘗過的食物的點評。

1. 鮮肉雲吞麵

初到步隨便在惠福西路找間麵店醫肚,韭黃湯底和麵都不錯,雲吞就正常水準吧,價格只是11元人民幣。老闆娘和其中一位食客都很友善,我問她們附近的超市在哪裡,他們都很樂意回答,還告訴我哪家更便宜。

2. 荔灣艇仔粥

第一天晚上到了一家叫林記的粥店,牆上貼了很多名人的照片及傳媒報導我點了一碗荔灣艇仔粥,17元非常足料,之後才想起附近的荔灣區,翻查一下資料,原來這粥的起源就是在荔灣區的荔枝灣,由稱為疍家人的水上人家在船上販賣,真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新浪網看看這篇文章。)看到他們貼了阿蘇介紹油香餅的照片,其實也很想嘗試,但擔心熱氣和油膩,等待以後再來試,但最後還是沒有機會,因為附近實在有太多東西可以吃。(之後有一天回去吃了一碗招牌咸瘦肉粥,確實比較咸,而且料也不多,個人寧願多花四元吃碗艇仔粥。)

足料荔灣艇仔粥


3. 炒粿條

這間位於一德路地鐵站旁的揭陽粿條湯是本人這次旅程其中最喜歡的食店之一。在這個七天之旅我一共來了三次,第一次點了一份炒粿條,粿條份量大又夠鑊氣,只需15元,單是粿條已經超值,還送一碗益母草湯,料也很足。

看見圖片肚子又餓了

單點益母草湯的話料更多,還有扎肉。


4. 玉米汁


幾乎每天早上都在酒店旁的外賣小食店買杯四元的鮮榨玉米汁,清甜好喝又不貴。離酒店遠一點有家賣三元的,不過未試過,通常只在早上看到玉米汁,晚一點就售光了。

5. 筒骨桂林米粉

外貌平平無奇,卻是我美味的回憶之一

在海珠中路一間粉麵舖(可惜沒有記下名字),點了個筒骨桂林米粉,最欣賞的是那些桂林米粉,很有嚼勁,湯底也不錯,筒骨也很好吃,他們還寫著說含有高鈣呢,連日曬了這麼多太陽,身體多了維他命D,加起來有夠補骨了。

6. 糖水甜品

這間其實還沒試過,不過價格很吸引,可是每次經過時不是肚子已飽了就是舖頭關門了。


總括來說,這區適合喜歡看傳統建築及民生社區、找便宜好吃的budget traveller,隨便找一間食店也不會太差。如果你喜歡住在繁華鬧市,到大商場購物玩樂的話,北京路步行街一帶的酒店可能更適合你。

接下來就要介紹本人這次旅程的重要參觀地點了。(未完待續)

延伸閲讀:

廣州之旅 (2) — 石室聖心大教堂(石室)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建築奇觀:珠海金灣市民藝術中心

早前讀過有關珠海新地標金灣市民藝術中心的報導,喜歡欣賞建築的我,昨天終於有機會一睹其風采。這座被譽為「 2023 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建築」之一的藝術中心,由全球知名的 Zaha Hadid Architects 操刀,中心坐落於金灣區航空新城,剛在去年 11 月中開幕,是一座集表演藝術中心、科學中心和藝術博物館三大場館於一體的文化設施。 根據 ZHA ,屋頂結構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南方候鳥飛行時的V字形。 中心設計相當環保,景觀設計和周邊湖泊貫徹了珠海的 「海綿城市」計劃,該計劃旨在利用水生動植物過濾污染物,並對城市至少 70% 的雨水進行再利用。 灌溉系統中的感測器可根據濕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來調節用水量。此外,建築採用了雙層隔熱玻璃以提高隔熱性能,屋頂天蓬則採用有孔鋁板遮陽,面板上的孔大小不一,以迎合各個內部空間對陽光的不同需求。  最佳的拍攝角度應該就是從高空拍攝屋頂,可惜本人暫時還沒有航拍機。不但沒有航拍機,匆匆出門時連相機也忘了帶😅,大家現在看到的都是手機貨,有機會重遊的話或許再更新一下圖片吧。 中心旁邊就是華發商都,個人認為還是香洲區那間比較漂亮,不過如果過來參觀金灣藝術中心的話,有個大型的購物中心在旁邊也是挺方便的。 晚飯後準備走的時候,才發現有音樂噴泉表演,這個小小的驚喜為這個 day trip 劃上完美的句號。 如果我是珠海人的話,一定會為這個新地標感到自豪,作為隔鄰的澳門人,也慶幸週邊城市有愈來愈多值得去的地方。繼日月貝後,珠海從此又多了一個耀眼的現代建築了。 ——————————————————— 旅遊小筆記:窮遊黨花兩元乘巴士過去就行了(在拱北關口附近的總站上車,乘搭K5或K8,然後轉乘540或541),需時個半小時左右;想節省時間的可以乘坐的士,約40分鐘左右可以到達。

2025深圳快閃遊 — 南頭古城

南頭古城(南門) 這次在深圳有一整天的時間遊玩,原本想一天去 三 個地方,怎知在南頭古城竟逗留了大半天,不過因為本人一向都花很多時間看展覽,所以正常人可能半天就夠了。 我當日從天主教深圳聖保祿堂附近的位置進入古城,所以順道參觀了教堂。因為教堂正在準備宗教活動,所以只能在外面拍攝。 天主教深圳聖保祿堂 聽工作人員說這裡曾是孤兒院,綠色部分是後來加建的。 沿著南頭城街,上過斜坡,經過一所學校,便進入了南頭古城。 似乎不是正式入口 超級黑膠工廠 從這個入口進去,只見有幾間文青風的小店,一點古舊的踪跡都沒有。看見一間裝潢不錯的黑膠唱片店,便入去看看,唱片正在跳碟中,過了許久才有人換,實在有點煞風景,難以說服人購買,不過應該是個別情況吧。 超級黑膠工廠 店內有貓咪大搖大擺的休憩,聽說原來是野貓,店員提示大家不要亂摸。 神情有點惡 這隻比較雪白,還看見有飼料,不知是否也是野貓。 高貴的氣質 竹亭 再走前一點,看見一個很有特色的竹亭,原來是由越南建築師 武重義 (Vo Trong Nghia )設計的,怪不得這麼有東南亞色彩。竹亭建築線條優美,很值得一看,難得沒有大班人在這裡打卡,只見有市民在休憩,空氣中瀰漫著休閒的感覺。 竹亭設計線條優美 休憩好地方 此時可能已進入中山公園的範圍了,但不見有明顯標示,往前行一會,看見有北城牆遺址,看不出有甚麼特別,不說明的話還以為是普通石頭。 前方看上去好像沒甚麼特別,也看不到別人旅遊照片中的城門,所以便轉往東門再看。這個比之前的入口像樣一點,但後來發現原來平時看到的是南門。 一進去看見很多文青風的小店,風格感覺有點像珠海的北山大院。 看見立刻邁過去拿個好意頭 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這家賣甲馬產品的小店,產品揉合了傳統雲南大理的白族文化與現代設計,雖看簡介說甲馬比較著重實用性,畫風線條比較粗獷簡單,但看上去很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各種吉祥的意思,無論送禮自用都不錯。 傳統甲馬 失眠人士最大的心願 古城裡有不少嶺南建築,近來國內一片復古風,把現代的設計與舊建築融合,不但沒有違和感,還很有格調。 洗手間外有傳統的蚝殼牆 信國公文氏祠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由其弟文璧後人所建,祠中有文天祥作的詩,記得在中學讀過,但只對最後三句有印象。原來作詩的地點是現在澳門東岸的「伶仃洋」。本人的中史非常差,基本上過了測驗考試便忘得一乾二淨,因為當年對中史實在沒太大的興趣。...

廣州之旅 (3) — 沙面島:在廣州體驗歐洲風情

沙面島位於廣州市荔灣區, 擁有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歐洲 風格 建築, 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區。沙面早在宋朝已是廣州重要商埠,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淪為英國和法國的租界,雖然這段歷史對中國來說不太風光,但卻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西式建築。 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及四十多家洋行在也曾在此經營。 島上歐陸風情建築林立,綠樹成蔭,當中有過百棵樹的樹齡在一百年以上,漫步在寧靜優雅的街道當中,令人感到十分悠閒舒適。 多年前當我還在唸書時,一位來訪澳大的教授想前往廣州旅遊一天,需要翻譯員協助,聽聞這位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的語言學著作,而且我又可以趁機會賺些零錢,便二話不說答應了。因時間所限,他的行程主要是參觀沙面。雖然只和他相處了大半天,但他的話令我獲益良多,這次沙面之旅令當年的回憶又再湧現。當年我正準備第一次去歐洲旅行,很喜歡外國文化,在言語間他看出我對中國文化不太感興趣。他沒有直接說甚麼,只是說他年輕時也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充滿好奇,但如今老了,發現自己骨子裡還是個美國人,有著各種典型的美國人喜好。雖然我沒有因他的話立刻改變,但這番話一直留在我心裡,日後我漸漸發現中國文化也是很有意思的,各種文化也有值得欣賞的地方。現在人到中年,發現自己還是一個典型的中國人,會吃中菜、看中醫、在晴天時打傘。很慶幸當年去葡萄牙有再找他,見面時他說很久沒見我,以為我可能不會去找他了,沒想到他還會想起我。可惜的是,退休後沒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一切安好。 當年第一次來到沙面島,因為行程匆忙,沒能好好欣賞這裡的景色。 這次終於有機會慢慢遊覽這座小島。 沙面島面積不算大,不過因為花了頗多時間拍照,我從早上一直逛到下午五點半左右。  我從酒店經由上下九步行街一路徒步前往,過了天橋、跨過一條河流後,便進入了沙面島。 這個有朝氣的鵝蛋黃是我最喜歡的顏色 島上種滿了整齊的樹 特色建築 教堂 沙面島上有兩座教堂,一座是 仿 哥德式 風格,一座是 仿古 羅馬式風格,是沙面島的標誌性建築。 - 露德聖母堂 露德聖母堂(法語:Chapelle Notre-Dame de Lourdes) 位於沙面大街14號, 建成於1890年,當時位處法租界內, 原 為法國領事館的教徒而設, 是一座仿哥德式的小型天主教堂。  這座教堂 外型比較簡單,喜歡看教堂的我感覺沒有太大的驚喜,但路過也可以看看。...